關注健康的老人為何容易“用力過猛”
養生“成癮”、過度用藥……老年健康誤區提示全社會轉向更積極的老齡健康觀
“我媽媽退休前是三甲醫院的醫生,退休后和其他老太太一樣熱衷聽養生講座、領雞蛋,這本也沒什么,結果,她還聽信所謂‘專家’的話,買了一堆來源不明的保健品?!苯?,一名網友對家中老人深陷養生套路的吐槽在社交平臺引發不少共鳴。網友評論中,不乏老人傾盡積蓄購買“三無”保健品,家屬乃至民警勸阻都不起作用的唏噓個案。也有網友感慨家中老人即便不到“成癮”程度,但“相親相愛一家人”微信群里,長輩總愛轉發一些一看就是“偽科學”的養生視頻,令人著急。
健康,是老年人群普遍最關注的話題,但有不少老人有點“用力過猛”了。這一現象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近日舉辦的一場社會保障與養老相關論壇上也引發熱議。有學者認為,如今,尤其是城市的老年人存在過度用藥、過度養生、過度保健及忽略心理健康等多重誤區。這些問題無法單純靠醫療、醫藥、醫生解決,需要全社會轉向更為積極的老齡觀、老齡化理念,反思老齡化社會下的新健康治理。
“入坑”保健品、多重用藥,老齡健康觀存誤區
面對良莠不齊的保健品,為何屢有老人上當?一位80多歲的大學心理學教授退休后曾一度“入坑”保健品,幡然醒悟后寫書講述“防騙套路”,對老年保健用品的實用性和虛高的價格提出質疑。結合自己的經歷,她還從心理學角度剖析了老年人養生“上癮”的原因:首先,出于期待心理,總希望保健品真能控制或治好自己的老毛??;其次,緣于恐懼心理,人老了,總會有種擔心,擔心某種疾病嚴重起來導致重病甚至死亡;再次是從眾心理,這名教授自己也參加過不少保健品公司組織的“講座”,“總覺得那么多人買,肯定有好處?!?/p>
對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李瑾表示,保健品不是藥物,老人尤其要警惕一些虛假宣傳、夸大療效的產品?!澳壳袄夏耆私】涤^念存在一定誤區,比如健康不僅依賴醫療,衰老也不等于疾病?!崩铊佬l組織的健康提示談到:人的健康8%取決于醫療,60%取決于個人生活方式。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僅僅依賴于藥物或保健品。
不只保健品,老年人群藥物濫用也日益引發醫學界的關注。世衛組織統計,全世界的老年人中,超過1/7不屬于疾病衰老,而是過度用藥。作為臨床醫生的李瑾也發現,很多老人每天都要吃一大把藥,其中不乏“多重用藥”。
李瑾解釋,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容易伴發多種慢性疾病。不少老年患者看過不同醫院、不同??苹蜥t生后,很可能拿到醫生們分別開具的療效相似、但名稱不同的藥物,醫生不知已經“重復開藥”,患者更不清楚已“重復吃藥”,久而久之,“加倍”服用了同類藥物,不良反應風險隨之上升。在此期間,還不排除有老人自行加量、隨意吃藥。
她建議,老年患者每天服藥種類盡可能控制在五種之內,除了確需服藥外,患者也可以前往滬上綜合性醫院全科門診咨詢更合理的用藥方案。眼下,她還和很多醫生利用休息日,在社區開展科普講座、免費義診等,希望讓更多老人知道,醫療只是疾病綜合治療的一部分,還要增強應對自身健康的主動性,比如增加健康知識,選擇合適的運動等。
比起“床位”,“學位”是更積極的選擇
也有心理學家剖析老人屢陷健康“騙局”,一大原因是孤獨感?!艾F在物質生活豐富了,但對老人而言,很多兒女不在身邊,就算在身邊,也不能時時陪著,再加上對健康的渴求、對疾病的無奈和對死亡的恐懼,很容易產生孤獨感,由此引發一些非理智行為?!?/p>
對此,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教授表示,人到老年,特別容易產生無意義感和無價值感,意義伴隨著目標而來,設立目標是第一步。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生活中有很強目標的老年人,患大面積腦梗死的可能性低44%。日本也有研究發現,有目標且積極付諸實現的老年人,早亡風險比其他人低50%。
還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社會參與和自我的身心健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參與越活躍身心的活動,健康狀況越好。吳玉韶表示,老年人的真正不幸不是身體的衰敗、生理的退化,而是固有知識的禁錮所造成的心靈的冷漠,“關注任何養生之外的生活方式,何嘗不是最好的養生?!?/p>
吳玉韶具體談到,老年人退休后容易逐漸與社會脫離,讀書學習能有效解決老年人與社會脫離的問題。與醫院或養老機構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學的“學位”是一種更積極、更主動、更經濟的選擇。當然,老年大學并非健康老齡的“單一選擇”,老年朋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學習實現自我豐富,在此過程中可以掌握更多辨別健康知識的能力、方法。
專家也談到,我國正處于低齡化為主的老齡化。有研究表明,60-69歲低齡老人的思維能力,保持著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80%-90%,部分人智力和創新力甚至會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期。
吳玉韶認為,過去,社會保障往往重視“幫扶”,很少考慮如何發揮老年人的作用?,F在,老年教育也要從“娛樂型”向“賦能型”轉變。老年人不只是被動接受服務,也能主動發光發熱。比如,老年人之間心靈距離最短,在提供精神關愛、非常規、臨時性服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建立“時間銀行”等項目推進互助養老服務,發揮老年人的價值和作用,這也是積極老齡觀的具體體現之一。(文匯報記者 儲舒婷)